曾经的影像巨头沦为了跟风的造币者

日期: 2024-07-19 09:45:21 作者: 行业资讯

  有这样一个企业,它记录过你小时候的每一次旅行,也记录过人类的第一次登月;它曾被视为统治摄影界的黄色巨人,也被后来者唏嘘为迟暮英雄;它总是试图回归大众视野,却像名字两端的辅音字母一样,坚定而无力;就连乘上了区块链的东风,也难免备受质疑……

  媒体们迅速以“柯达都来凑热闹”为标题,表现区块链的火热,手法就像“七旬老人玩微信”一样,非常容易被人理解。

  但要知道,这家 137 年的老厂,也曾是时代的弄潮儿,如今天的苹果和谷歌一般耀眼。究竟是什么,让它从影像的代名词,沦为了跟风的造币者?

  提到柯达破产,很多人将其归因于缺乏创新精神,但恕小编直言,论起创新,如今的相机厂商都得叫柯达爸爸。

  在上世纪80年代,摄影师们还在使用湿版摄影法拍照,外出要带上帐篷遮光,还要现场勾兑药水,恨不得拍一张照都要拉出一辆马车,而且成本非常高昂。

  直到1878年,业余摄影爱好者乔治·伊士曼,用乳胶配方做出了干版胶片,让摄影走向了轻便。

  两年后,伊士曼辞掉了银行的工作,在纽约州罗彻斯特市创立“伊士曼干版制造公司”,就是柯达公司的前身。

  到1888年,伊士曼又做出了新型的感光材料——胶卷,同时,推出柯达盒式相机——THE KODAK。

  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运用纸胶片的相机,也是柯达名字的由来,像清脆的快门声“嗑哒”。

  这款相机可内置6米长的胶片,拍摄100张照片,其光圈为f/9,能够拍摄到2.5米以外的清晰图像,胶片相机自此登上历史舞台。

  最开始盒式相机内的胶卷是无法取出的,当100张底片拍完之后,用户就可以将相机寄回给柯达,并支付10美元,由柯达工厂完成冲印和换底片之后,再将相机寄还用户。

  柯达当时的口号是:“你只需要按下快门,剩下的交给我们!”放在今天,堪称全供应链解决方案。

  到了20世纪初,柯达的产品已经卖到了亚洲和南美洲,雇员达到5000多人,占据全球摄影器材 75% 以上的市场份额。

  到1953年,柯达更是生产出了它最成功的产品——柯达克罗姆胶卷(Kodakchrome)。

  这是世界第一款真正意义的多层彩色胶片,奠定了柯达的垄断地位,相机厂商们都要根据柯达各种各样不同型号的胶卷,推出适配的相机。

  直至今天,全画幅单反相机依然沿用了当时135mm胶片的规格。站在影像行业最顶端的柯达,被人们称为“黄色巨人”。

  但不像传言说的那样,柯达并没有失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。就连最后颠覆柯达的数码相机,都是它自己发明的......

  早在1974年,柯达就派人到加州大学,学习感光元件CCD的有关技术,而柯达的工程师斯蒂文·沙森(Steven J.Sasson),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,就发明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。

  这台相机虽然以磁带作为储存介质,要耗时23秒,才能将CCD传感器捕捉到的画面,储存到磁带当中;体积也大的像个面包机,且仅有1万像素的解析力。

  第二年,柯达著名科学家布莱斯·爱德华·拜尔(Bryce Edward Bayer)又发明了拜尔滤色器。

  是一种将RGB滤色器“盖”到CCD感光元件上,形成马赛克式排列的彩色滤色矩阵。配合去马赛克算法,将图像拼接起来,就能够获得全彩色的图像。

  现在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、摄像机和手机都在沿用这一技术。拜尔也被誉为“数字图像之父”。

  不仅如此,在数码相机刚刚起步的那几年,柯达就拥有全世界最大的CCD生产线。

  除了为美国官方和政府生产便携式的数码相机外,在航空领域,NASA的火星探测器,也均在使用柯达提供的CCD。

  可见,无论从人才、资源、市场、创新等每个方面,彼时的柯达都占据着非常大的优势。但遗憾的是,古今中外,无论好牌还是坏牌,能够决定它输赢的,只有决策者。

  当斯蒂文·沙森发明数码相机时,柯达的高层告诉他:“这玩意儿很有意思,但你不要和别人提起它。”

  比起还能躺着赚钱的传统胶卷和相机业务,柯达的决策们不愿投入多余的资金和经历,给不知靠不靠谱的数码技术。

  同时他们都以为,数码将会影响到柯达的主营胶卷业务,所以在初期研发之后,没有了更多商业化的动作。

  索尼几乎是和柯达同一时期,认识到了CCD的意义,不同的是,早在1970年,当时索尼的掌舵者岩间和夫,就将CCD列为了重点发展业务。

  十年时间里,岩间和夫投入两亿多美元,遭到了元老们的各种反对,依然坚持了CCD的研发。终于在1978年,索尼生产出了具备11万像素的CCD,并于1981年发布了第一台便携式彩色相机——Sony Mavica。

  和柯达一样主营胶卷的富士,也开始向数码转型,在想到自己数码基因不强后,富士没有一点偶像包袱,直接向医疗设施、光电数码影像、印刷以及高性能材料等领域进军。

  在“98协议”的背景下,中国政府承诺柯达,不会允许第二家胶片厂商进入中国市场。

  一定程度上来说,中国市场延迟了柯达的破产,但也成为了它固守既得利益,拒绝转型的诱因之一。

  虽然早期参与了数码技术的研究,但在光学和电子元件的制造技术上,柯达与日系厂商们已相差太多。

  而柯达手中的砝码,也只剩下了累积多年的一万多项专利。2010年,柯达持续经营业务亏损5800万美元;2012年,柯达公司市值从鼎盛时期的310亿美元,降至1.75亿美元,十余年蒸发90%以上。

  直到2012年1月19日,柯达终于宣告转型失败,申请破产保护,曾经的黄色巨人就此陨落。

  当2016年10月,柯达带着一款智能手机回归时,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反应。

  这款名为 Ektra 的“拍照旗舰”,虽然具备外观的差异化——一面像手机,一面像相机,但各项配置都表现平平。

  而柯达的这款 Ektra ,CMOS尺寸仅为 1/2.4 英寸,像素2100万,与市面上许多手机并无二致。反观其他长相类似的拍照手机——

  2017年6月,柯达发布了两款“远古级配置”的平板电脑,其中一款为7英寸平板,屏幕分辨率1024*600,仅1GB内存,2500mAh电池;

  另一款10英寸版本,外观完全相同,分辨率提升到720P,6000mAh电池。

  除此之外,柯达还在ins上卖起了周边,比如印着柯达Logo的上衣,还有“柯达黄”滑板;在各种展会上,小型拍立得和粘片打印机,都是柯达主打的情怀产品。

  今年在拉斯维加斯,柯达终于拿出了一点情怀以外的东西,那就是“柯达币”和一款比特币“挖矿机”KashMiner。

  柯达币是一种用于摄影师图片交易的数字货币,可以帮助摄影师高效的获取报酬,同时保护摄影师版权。

  小编想问柯达,咋不精死你呢...?即便如此,柯达的股价,还是靠这两条新闻,一夜之间飞涨了144%。

  随后有美国专家这样认为,柯达的这种商业手段无异于骗子,可能会触发监证会的审查。

  无论是真的转型,还是赚钱的手段,相比于造币的柯达,人们更喜欢做相机的柯达。

  像1932年乔治·伊士曼自杀时留下的那句话:“我的事都做完了,那还等什么呢?”

首页
产品
新闻
联系